我们一提到爱,就要说到婚姻,好像这两个是一码事。所有的感情似乎都只有两种出路:结婚或者分手,凡是没结婚的,都被称为"didn’t work out",还要再加上一句长叹。
可结了婚的呢?
我对于婚姻向来持悲观态度。每次有朋友问我,你跟他什么时候结婚啊?我心里都只想大喊,为什么要结婚,你不希望我幸福吗?幸福的夫妻,我没见过几对,连我自己的感情,除去那些能写出来的小确幸,也有无数让我咬牙切齿的愤怒时刻。
说到底,感情是种选择。选择在一起,也就同时选择了包容和同甘共苦。选择单身,也就选择了独自交房租、更低的银行担保、和申请签证时比别人要短的有效期。(这是真的,在我第五次申请新加坡商务签证时,大使馆才终于别别扭扭地给了我一年长的有效期,以前都是三个月、最长半年。)
我一直很爱中年危机的片子,萨姆·门德斯导演的《革命之路》看了好几遍。讽刺的是,里面太多真相都由一个疯疯癫癫的数学家口中说出:
“婚姻的后来由女人的一厢情愿和男人的充耳不闻组成。”
“没人会忘记真相,只是他们更会撒谎。”
“想要个房子,就得有份工作。想要个像这样又大又明亮的郊区房子,就要做一份你讨厌的工作。这就是98.9%的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无望的空虚,很多人都意识到这点,可没有人说过它无望,这会使我们恐惧。”
“你以为挑起生活的担子是勇气,其实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气。”
这部片子让人难过的是,他们演出了大多数人生活的真相:男主角做着一份无聊至极的工作,不喜欢孩子却一下子生了两个,“为了证明第一个不是个错误”,跟公司年轻的女打字员幽会,讲的笑话都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可悲?我发誓不要变成我父亲那样的人。可如今,我跟他一模一样。”
女主角毕业于顶尖艺术学校,可现在是个家庭主妇,偶尔出演些不入流的戏剧。她住在郊区一所大房子里,生活平静无聊得如一潭死水。她想逃离这一切,她无法忍受这种软钝的日复一日的无望。
他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吵架时声嘶力竭,直到她平静地看着他说,“你为什么告诉我你出轨,我已经不在乎了,我也不再爱你了”。如果女主角最后没有死,他们最可能的结局也是如垂老的Givings夫妇一般,他在她喋喋不休的唠叨声中默默关掉自己的助听器……
他们这辈子都没有搬到巴黎。
这实在是件可悲的事。我们大部分人梦寐以求的婚姻和房子,却不是幸福的终点。得到了这些之后,人们还是一样不满足。
为什么要结婚?数据上来说,已婚人士收入更高、更健康、生养更快乐的下一代、有更多性爱、更长寿。可前提是,你需要与你非常喜欢的对象结婚,以上这些才可能实现。再退一步说,这些都是美国的数据,他们有上千条法律政策鼓励人们结婚。
婚姻说到底是种保证社会稳定的政治制度,稳定的婚姻背后更可能的原因是利益交换。在资源极度缺乏的年代,婚姻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是一种保护。可这种保护背后隐藏的含义往往是一辈子对于家庭的付出与隐忍。当今社会,对于经济独立、事业稳定的现代女性而言,面对婚姻能带来的利益与安稳,和要与之相交换的自由,恐怕是该掂量掂量再量力而行。
幸福不止有一种姿态。无论多少数据,快乐与否都只有自己最明了。什么都可以拿出来比较,谁的奢侈品更名贵,车子更好,小区均价更高,年终奖拿的更多…可关上一扇扇门,生活是自己的,不是任何逼婚的亲戚可以替你承担的。每个人都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练出独立生活的本事,为自己做出理智的选择,然后勇敢承担所有后果。
没结婚的人们,好好爱自己吧,我祝福你们活得潇洒自在。
结了婚的人们……去看看这部《革命之路》吧,根据珍娜·麦卡锡的理论,糟心的片子反而会唤起对现实生活的珍惜,提升婚姻幸福感。婚姻不是终结梦想的借口,别躲在已婚的身份背后,指责所有的错都是婚姻的错。
对我来说,现实主义的美好婚姻是《纸牌屋》里Underwood夫妻那样的:
求婚时Frank说,“如果你只想要幸福,那就拒绝我吧。我不会跟你生一堆孩子,然后数着日子退休。我保证你免受这些痛苦,也永远不会无聊。”
Claire后来说,“他很特别,很多人向我求婚,但他是唯一一个懂我的,他没把我看作什么女神,也知道我不想被崇拜或者宠爱,于是他拉起我的手,为我戴上了戒指。因为他知道我会答应的,他是那种永远知道如何得到他想要东西的人。”
黄金易得,知己难求。愿寻爱者能找到懂你、敬你、与你灵魂默契的人,也愿独身者诗酒年华、不羁不束、享尽人生好滋味。
欢迎光临 巴新中文网 (http://png-china.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