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新中文网
标题: 你的饭碗会被机器人抢走吗? [打印本页]
作者: PARADISEBIRD 时间: 2016-3-11 20:11
标题: 你的饭碗会被机器人抢走吗?
机器人的智商不断提高,其灵巧性、柔韧性、智能性越来越好,所能胜任的工作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能干重复性体力活,而且在复杂的智能领域不断突破——围棋一直被看作机器人难以超越人类智慧的坚固堡垒,然而在3月9日和10日,机器人AlphoGo在与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的对弈中连胜两场。
照此发展,机器人似乎可以在任何领域抢走人类的“饭碗”了。但确实如此吗,有没有哪些岗位是机器人抢不走的呢?
拿手好戏是
程序性工作
忽如一夜春风来,周围许多工作岗位已换上机器人,这种现象以往只是发生在工厂流水线,现在从物业保洁到餐厅服务员,从大型表演中的群体伴舞到医院里的医疗诊断,机器人似乎已全面走进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机器人的“工作喜好”有规律可循,主要是程式性工作和智能性工作。
餐厅里的机器人服务员
程式性工作是机器人的传统优势项目。受软件程序的驱动,工业流水生产线上的程式化工作,机器人全能胜任,无论是切割、焊接、装配、喷漆,还是包装、搬运等,都能比工人做得更精细、更精准、更完美,而且它们还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危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是做得至善至美、无可挑剔。
近年来,智能性复杂工作也被机器人盯上。像智力抢答、下象棋等“脑力”劳动,流水线上那些工业机器人干不了,但对智能机器人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以往根据现场情况做出选择和判断是机器人缺失的一环,进入物联网、大数据时代,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大数据能够告诉机器人以往人类的经验,物联网和传感器能延伸机器人的神经感知系统,这样机器人就会具备学习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
围棋一直被看作机器人难以超越人类智慧的坚固堡垒,但谷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在比赛中战胜了世界职业围棋冠军。智能机器人综合智力正在接近人类,其灵活度、准确率和自主判断能力与人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无人飞机、汽车自动驾驶设备,它们自行判断路线,躲避障碍物等,灵活得像生命体一样。
百度无人驾驶汽车
有了这样可观的智商,机器人自然能从事复杂的专业技术工作,如判断医学X光片准确率可达98%以上,超过专家水平;其他如行政人员、文书、老师、会计、新闻记者、律师、电话公司职员、麻醉师和外科医生、收银员、市场营销人员、客服人员、金融经济人和分析师等,许多常见工作智能机器人都可胜任。
难以取代人类的
个性化和创意性
与人相比,机器人更便宜且具有不消极、不怠工、不抱怨等可爱之处,但是,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智能机器人,毕竟属于“物”而不是人,不具备情感、个性、意识、道德等人性,也不具备创新创意创造能力,这就决定了这些与人性相关的领域,机器人难以觊觎。
前面提到智能机器人可以读X光片并作出诊断,还可以负责放射或扫描,实施麻醉、进行手术,分药取药。这些工作,许多医疗服务机器人都可以干,而且比人做得更好,但是机器人不会情感安慰,不会感情护理,不会心理疏导,不会实施个性化诊治,不能与患者心灵沟通与互动。中医望、闻、问、切这些需要针对独特性进行个性化综合判断的领域,机器人还难以上手。
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私人健康顾问”大白
艺术设计类工作机器人也没法沾边。这类工作需要鲜明的个性、独特的创新创造性思维,机器人可以做出至善至美的画面,但不能在其中体现情感、创意、心态、灵感、道德、意识等个性特征。例如艺术明星,粉丝们既对其出神入化的表演如醉如痴,也对其本人乃至私生活有兴趣,换了机器人这种微妙之处将不复存在。艺术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个性化表达,人工智能智商再高,也只能表达共性。
情感类工作机器人亦无法涉足。机器人可以护理和照料年老体弱者,但是不能进行感情陪护;机器人可以授课,但不能进行个性化、差异化辅导,更不能替代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许多服务性工作语言和文化背景很重要,有了共同的背景会让客户感到亲切温暖安心,这是机器人所不具备的。
体育竞技运动机器人也难以取代。世界上有着数千万运动爱好者,他们是各种职业球赛或体育竞技运动的座上客。在绿茵场上摆机器人踢足球,人们可能会觉得很新鲜,但无法给人应有的兴奋感。
发明创造类工作,改革创新类工作,同甘共苦类工作,传情传神达意的领域,机器人也无能为力。相对来说,机器人更直接影响中等技能工作,对于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作,目前影响并不大,甚至管道工、电工、建筑工等这些普通岗位机器人暂时也难以取代。
调整人才教育是应对之策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机器替代人类成为一种趋势。从原理上讲,以往普通机器人属于工具型,是对人手脚运动器官的延展,而智能机器人是对大脑的延伸和对手脚的替代。现如今的机器人不仅可以轻易取代“蓝领”岗位,“白领”岗位也大多被其盯上。有预言称,未来30年内现有50%的岗位会被取代。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仅是抢人的“饭碗”这么简单,还会引起人类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未雨绸缪、及早作出妥善应对。
新华社采用机器人“快笔小新”写稿
以往历次工业技术革命,每次带来的失业,很快会被新出现的岗位弥补并反超。机器人普遍推广所带来的收益或许会转化为更好的工作,也就是说会有新的岗位涌现。这当然需要人们学习新技能,增强创新、创造、创意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找到新的调适方式。
尽管如此,智能机器人革命所带来的挑战可能出乎意料:一是智能机器人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可能会大大少于所取代的岗位,这会造成大量失业;二是人类将面对寻找生活意义的“最大的挑战”,因为工作不只是为了求得温饱,也是为了找到生活的意义,进入智能机器人时代,如果工作不需要你了,休闲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该如何寻找自身定位和生活意义呢?
机器人AlphoGo在与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对弈
除了就业机会被机器人取代,科学家还担心机器人智力超过人类,尤其担心人工智能自行设计、自行发展,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危险。史蒂芬·霍金也忧心忡忡地表示,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这就意味着既要充分发挥机器人服务人类社会的正能量,又要防患于未然,将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总之,机器人是人类制造的新一代生产和服务工具,可以取代人类完成许多工作从而造福人类社会,了解机器人的性能特长,就可以将那些适合机器人的工作岗位让给它们,人类可以集中精力开发好并专注地从事机器人难以染指的工作,这其中最重要的应对之策是有意识地调整教育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作为个人也应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来积极应对。
欢迎光临 巴新中文网 (http://png-china.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