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新中文网

标题: 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六大走廊联通全球化新时代,坚守普惠让企业出“路”畅通 [打印本页]

作者: PARADISEBIRD    时间: 2017-7-14 17:51
标题: 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六大走廊联通全球化新时代,坚守普惠让企业出“路”畅通

编者按:

5月16日下午,凤凰“一带一路”企业高峰论坛围绕“六大经济走廊”进行了专题讨论。六大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也是中国落实“丝路”精神的重要实践。

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高级研究员何亚非先生发表了主题演讲,就企业如何更好参与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独到见解。他指出,全球化新时代应该是普惠性的,中国企业要加强与被投资国的政策沟通,处理好市场与政策、投资与社会的关系,让六大经济走廊各国人民获得更多参与感、幸福感。

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在“落实最后一公里,聚焦对接六大经济走廊”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实录:

今天凤凰网和华夏研究院共同主办“一带一路”企业高峰论坛,讨论六大经济走廊如何落实最后一公里,正逢其时。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阐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建、互利共盈的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今后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全球化新时代指明了方向。建设六大经济走廊正是推动“一带一路”落实的实践。

建设六大经济走廊是实践丝路精神的具体体现。“一带一路”倡导平等、包容、普惠、共赢的思想,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途径,将使沿线各国民众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现在六大经济走廊许多项目已经启动,比如新亚欧大陆桥,从江苏的连云港到荷兰的鹿特丹港,形成了新的国际化铁路交通干线。这个大陆桥途径中国国内七个省区,从阿拉山口出国境,有三条线路抵达荷兰,全长1万多公里,上千班次列车辐射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此之外,中老铁路建设项目、中国和白俄罗斯的产业园区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

六大经济走廊涵盖的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离公约化存在差距。我们建设六大经济走廊的实践能够带动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对外贸易,能够借助各自的发展优势,实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动协调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来收入增加,教育水平提高等切实福利。全球化究竟是什么?全球化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就不能成为少数国家和利益集团的特权,而应是普通百姓都能参与的一个进程;全球化新时代的衡量标准就是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感。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全球化新时代的开拓性创意,建设六大经济走廊是硬连通和软连通的落实路径。  

以五通为核心对接六大走廊建设

对接六大走廊,企业首先需要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民心相通为核心要素,统筹协调相辅相成的积极推进。

推动和落实这六大经济走廊时,需要同相关国家进行深入的政策沟通,这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企业的责任。投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与这些国家的发展战略契合;现在“一带一路”大多沿线国家提出了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些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有着广泛重要的互补性和契合性。今天上午我与俄罗斯代表团会谈,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有很强的契合性。但是这些国家的战略不会完全与中国方案相吻合,比如中巴经济走廊顺利推进,但是依然与巴基斯坦当下的区域开发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问题。

六大经济走廊的发育成长有差异性。中巴经济走廊发展已经较成熟,但孟中印缅等其三条经济走廊还有待培育。因此中方需充分考虑沿线国家和沿线有关区域组织的发展战略与设计差异,通过政策沟通,尤其是双边多边协商取得共识,对投资项目做出必要的调整,解决差异问题。

对企业来说,还要重视城市的作用。一条经济走廊会经过很多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起主要作用的是重要城市,所以城市与城市的相互对接意义重大。从战略规划到具体策划两个层面,中国企业要从发展战略的对接中间找到自身参与的方式和模式。

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需处理好这两大关系

近年中国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当然也有挑战。

应对机遇,中国企业首先要处理好市场与政策的关系。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通过企业、产品、服务、资金、技术、人才这些优质的要素走向国际市场,让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最终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培养跨国型企业。这个进程与的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可以紧密的结合起来。从2014年到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了3万亿美元,投资累计已经达到5百亿美元,仅去年一年就达145亿,中国企业还在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并不断扩大。习主席昨天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这次峰会已有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跟中国签署了共建协议,“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同样适用于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走出去也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阶段。现阶段在六大经济走廊投资的中国企业中,更多是国企、央企,民企还是辅助性的,分量还不够。在投资的时候,开拓产品或者业务的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增加盈利能力,这些都是以市场为参照的要素。这没有错,但是企业家们还要有战略眼光,能够把中国政府的政策和投资接受国的发展战略也放在其中,处理好两者关系。所以中国企业对投资的思维模式、方式都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因为企业走出去能不能取得成功,跟这些国家的政治环境、政策有很大的关联性。

第二,企业要要处理好投资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要重视民生问题,重视民意基础。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困问题,都是党的政策,但我们投资“一带一路”沿线的时也要考虑这个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社会、文化多样性非常丰富,如何对这些国家的具体社会和民众需求进行具体分析,相对应的进行投资,这一点现在考虑还是不足。从数据看,中国直接投资的产业领域主要是能源、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三大领域,民生领域还是少。在这些重要产业领域投资对这些国家经济有帮助,但也要充分考虑民生领域的投资,比如帮助社会解决一些教育问题,修学校,提高这些国家老百姓对中国企业的接受程度,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等等。这就是“一带一路”对全球化来说应该有普惠性,让老百姓都受益,这点企业投资者应该牢记。

规避风险,企业出海更加稳健

最后,企业在六大经济走廊进行投资的时候,需要有充分的强烈的风险意识。这些地方的投资风险还是较大,即有地缘政治的风险,也有经济风险、制度上的风险,法律制度不一样,政权变化,还有文化、宗教等等方面的因素,因这些风险搁浅的投资例子不少。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规避风险,防范风险,让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

我们讲官、产、学各方面紧密结合,政府、学界、企业要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区域性的、国别的风险,建立风险的评估体系。这方面智库是可以发挥作用的,除了政府以外,智库也好,长期在国外投资的公司也好,企业也好,都会有这方面的措施和人才。

还有一个风险是经济摩擦、经贸摩擦,中国企业已经有很多经验教训了,不仅仅与发达国家之间在这方面有经贸摩擦,与发展中国家现在也出现了这方面问题,所以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人才准备。这些年企业走出去取得了很多成功,但经贸摩擦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2016年1月到2017年3月,1年多的时间针对中国企业,可能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的贸易救济调查达到215起,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反规避、保障措施等等各种名义。这些在六大经济走廊中潜在的风险加大了企业在海外投资运营的成本,所以风险意识是我们必须具备的。

总之目前中国企业正在“一带一路”的六大经济走廊上加大投资力度,这是我们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战略重新布局的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海外投资的比例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随着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我相信我们,包括我们在座中国企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巴新中文网 (http://png-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