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咸阳> |
简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秦始皇赢政至秦三世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朝灭亡。 |
皇帝称谓 | | | |
嬴政 | | | |
嬴胡亥 | | | |
嬴子婴 | | | |
汉朝(西汉<咸阳>、东汉<洛阳>) |
简介: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共经422年,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崛起。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同时深深影响着多少代儿女。 |
皇帝称谓 | | | |
西汉·刘邦 | | | |
西汉·刘盈 | | | |
西汉·刘恭 | | | |
西汉·刘弘 | | | |
西汉·刘恒 | | | |
西汉·刘启 | | | |
西汉·刘彻 | | | |
西汉·刘弗 | | | |
西汉·刘贺 | | | |
西汉·刘询 | | | |
西汉·刘奭 | | | |
西汉·刘骜 | | | |
西汉·刘欣 | | | |
西汉·刘衎 | | | |
西汉·刘婴 | | | |
新·王莽 | | | 代汉建新,推行新政,统治末期,天下大乱,被更始军攻入长安,死于乱军之中。 |
西汉·刘玄 | | | |
东汉·刘秀 | | | 平乱王莽、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可算贤明君王 |
东汉·刘庄 | | | |
东汉·刘炟 | | | |
东汉·刘肇 | | | |
东汉·刘隆 | | | 中国帝王中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百日皇帝) |
东汉·刘祜 | | | |
东汉·刘保 | | | |
东汉·刘炳 | | | |
东汉·刘缵 | | | |
东汉·刘志 | | | |
东汉·刘宏 | | | |
东汉·刘辩 | | | |
东汉·刘协 | | | 乱世之帝、形同虚设、董卓死后曹代刘政、庸碌一生汉亡 |
三国(魏、蜀、吴) |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
(曹魏<洛阳>) |
简介:魏国(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也称曹魏,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改汉为魏。至265年魏又被司马炎篡夺,改号为晋。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又称魏武帝),曹魏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领土最辽阔的国家。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盘踞中原一带,而这区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有汉室禅让,向来被视为正统王朝。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
皇帝称谓 | | | |
曹操 | | | 魏国的实际缔造者、挟天子令诸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曹丕 | | | |
曹睿 | | | |
曹芳 | | | |
曹髦 | | | |
曹奂 | | | |
(蜀汉<成都>) |
简介:公元221年―263年,刘备在四川(蜀)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刘备为汉中 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国土在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北部以及陕西汉中一带,蜀汉怀帝时为魏所灭。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 |
皇帝称谓 | | | |
刘备 | | | |
刘禅 | | | |
(东吴<武昌、南京>) |
简介:建安元年(196)献帝都许以后 ,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取得岭南 。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据有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的广大地区。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
皇帝称谓 | | | |
孙坚 | | | |
孙权 | | | |
孙亮 | | | |
孙休 | | | |
孙和 | | | |
孙皓 | | | |
西晋(东晋<洛阳>、西晋<南京>) |
简介: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263年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265年其子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共传四帝五十二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东晋,共传十一帝一百零四年,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 (注: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颍、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晋自五马渡江天下遂分为二,又有五胡乱华十九国并立) |
皇帝称谓 | | | |
西晋·司马懿 | | | |
西晋·司马师 | | | |
西晋·司马昭 | | | |
西晋·司马炎 | | | |
西晋·司马衷 | | | |
西晋·司马炽 | | | |
西晋·司马邺 | | | |
东晋·司马睿 | | | |
东晋·司马绍 | | | |
东晋·司马衍 | | | |
东晋·司马岳 | | | |
东晋·司马聃 | | | |
东晋·司马丕 | | | |
东晋·司马奕 | | | |
东晋·司马昱 | | | |
东晋·司马曜 | | | |
东晋·司马德宗 | | | |
东晋·司马德文 | | | |
隋朝(长安、洛阳) |
简介: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当时社会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此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大隋天子于西元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皇帝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长安为都,后来又新建大兴城为京师、以洛阳为陪都,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和五胡乱华的社会局面,于589年,挥师南下,灭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 (注: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
皇帝称谓 | | | |
杨忠 | | | |
杨坚 | | | |
杨广 | | | |
杨昭 | | | |
杨侑 | | | |
杨浩 | | | |
杨侗 | | | |
唐朝(长安) |
简介: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
皇帝称谓 | | | |
李渊 | | | |
李世民 | | | |
李治 | | | |
李显 | | | |
李旦 | | | |
武曌 | | | 女性皇帝、建立周朝,后世称武周。对唐代的经济、文化、疆域皆有贡献。 |
李重茂 | | | |
李隆基 | | | |
李亨 | | | |
李毅 | | | |
李适 | | | |
李俑 | | | |
李纯 | | | |
李恒 | | | |
李湛 | | | |
李昂 | | | |
李炎 | | | |
李怡 | | | |
李漼 | | | |
李儇 | | | |
李晔 | | | |
李祝 | | | |
宋朝(北宋<开封>、南宋<临安>) |
简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而此时也有西夏、大理、吐蕃、契丹、女真并存,也给宋朝的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北宋于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注: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
皇帝称谓 | | | |
北宋·赵匡胤 | | | |
北宋·赵匡义 | | | |
北宋·赵恒 | | | |
北宋·赵桢 | | | |
北宋·赵曙 | | | |
北宋·赵顼 | | | |
北宋·赵煦 | | | |
北宋·赵佶 | | | |
北宋·赵桓 | | | |
南宋·赵构 | | | |
南宋·赵眘 | | | |
南宋·赵惇 | | | |
南宋·赵扩 | | | |
南宋·赵昀 | | | |
南宋·赵禥 | | | |
南宋·赵显 | | | |
南宋·赵昰 | | | |
南宋·赵昺 | | | 流亡政府海丰被击垮、文天祥被俘、陆秀夫背赵昺跳海、宋亡 |
大理国(大理) |
简介:中国古代与大宋国并存的国家之一,大理国位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古时代的一国,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大理国(包括后理)维持了22世,达300余年。至元代忽必烈灭大理国后,鉴于段氏的力量强大,仍命段氏为大理国总管,继续统治大理地区达百余年。 |
皇帝称谓 | | | |
段思平 | | | |
段思英 | | | |
段思良 | | | |
段思聪 | | | |
段素顺 | | | |
段素英 | | | |
段素廉 | | | |
段素隆 | | | |
段素真 | | | |
段素兴 | | | |
段思廉 | | | |
段廉义 | | | |
段寿辉 | | | |
段正明 | | | |
段正淳 | | | |
段正严 | | | |
段正兴 | | | |
段智兴 | | | |
段智廉 | | | |
段智祥 | | | |
段祥兴 | | | |
段兴智 | | | |
西夏国(银川) |
简介:中国古代与大宋国并存的国家之一,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 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
皇帝称谓 | | | |
李元昊 | | | |
李谅祚 | | | |
李秉常 | | | |
李乾顺 | | | |
李仁孝 | | | |
李纯佑 | | | 以附金和宋为国策、铁木真进军西夏、1206年,暴卒 |
李安全 | | | |
李遵顼 | | | |
李德旺 | | | |
李現 | | | |
辽国(幽州、上京) |
简介: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或称辽国、大辽、契丹,简称辽,是中国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并定都于此)称帝,定国号为“辽”,后被汉高祖刘知远击退,定都,983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 ,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辽共同抗金,后被辽灭。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耶厮不) 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斯翰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被元朝(蒙古)所灭。 |
皇帝称谓(汉名) | | | |
大辽·耶律耨里思 | | | |
大辽·耶律萨剌德 | | | |
大辽·耶律匀德寔 | | | |
大辽·耶律乙 | | | |
大辽·耶律德光 | | | |
大辽·耶律倍 | | | |
大辽·耶律阮 | | | |
大辽·耶律璟 | | | |
大辽·耶律贤 | | | |
大辽·耶律隆绪 | | | |
大辽·耶律宗真 | | | |
大辽·耶律洪基 | | | |
大辽·耶律浚 | | | |
大辽·耶律延禧 | | | |
北辽·耶律淳 | | | |
北辽·耶律雅里 | | | |
北辽·耶律术烈 | | | |
西辽·耶律大石 | | | |
西辽·耶律夷列 | | | |
西辽·耶律直鲁古 | | | |
西辽·屈出律 | | | |
金国(黑龙江白城、北京、开封) |
简介:金国(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国两宋时期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国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国历经九帝,共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时东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岭一线,西至今甘肃省,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它为我国北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
皇帝称谓(汉名) | | | |
完颜阿骨打 | | | |
完颜吴乞买 | | | |
完颜亶 | | | |
完颜亮 | | | |
完颜雍 | | | |
完颜璟 | | | |
完颜永济 | | | |
完颜珣 | | | |
完颜守绪 | | | |
完颜承麟 | | | |
元朝(大都北京) |
简介: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由蒙古统治者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国号大元,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 1279年击败南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1279年灭南宋。统治地区西到新疆东部,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一说直到北冰洋),东到鄂霍次克海。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与明军对峙,史称北元,元朝正式结束的时间是1635年,1635年四月,后金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萨哈璘、豪格率军远征察哈尔余部。额哲与母亲苏泰太后献元朝传国玉玺投降。元朝正式结束。 |
皇帝称谓(汉名) | | | |
孛儿只斤成吉思汗 | | | |
孛儿只斤拖雷汗 | | | |
孛儿只斤窝阔台汗 | | | |
孛儿只斤贵由汗 | | | |
孛儿只斤蒙哥汗 | | | |
孛儿只斤忽必烈 | | | |
奇渥温铁穆耳 | | | |
孛儿只斤海山 | | | |
爱育黎拔力八达 | | | |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 | | |
也孙铁木儿 | | | |
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 | | |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 | | |
孛儿只斤和世梀 | | | |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 | | |
氏同上妥欢贴睦尔 | | | |
爱猷识理答腊 | | | |
脱古思帖木儿 | | | |
明朝(南京、北京) |
简介: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又称大明王朝、大明帝国。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进行北伐,明军攻占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明朝疆域达110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东北、新疆东部、西藏、南海诸岛[5]、今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等地,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首次在台湾岛设立行政机构一府两县(东宁府,下辖天兴、万年两县)正式管理台湾全岛,台湾收归中国版图。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发达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晚期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科技发展很快。与此同时,中国也涌现了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冯梦龙等一大批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进入了最后的加速发展阶段。 |
皇帝称谓 | | | |
朱元璋 | | | |
朱允文 | | | |
朱棣 | | | |
朱高炽 | | | |
朱瞻基 | | | |
朱祁镇 | | | |
朱祁钰 | | | |
朱见深 | | | |
朱祐樘 | | | |
朱厚照 | | | |
朱厚熜 | | | |
朱载垕 | | | |
朱翊均 | | | |
朱常洛 | | | |
朱由校 | | | |
朱由检 | | | |
朱由崧 | | | |
朱聿键 | | | |
朱聿鐭 | | | |
朱由榔 | | | |
清朝(北京) |
简介: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4],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清朝是由中国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朝开疆拓土,鼎盛时领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
皇帝称谓 | | | |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 | |
爱新觉罗皇太极 | | | |
爱新觉罗福临 | | | |
爱新觉罗玄烨 | | | |
爱新觉罗胤禛 | | | |
爱新觉罗弘历 | | | |
爱新觉罗颙琰 | | | |
爱新觉罗旻宁 | | | |
爱新觉罗奕詝 | | | |
爱新觉罗载淳 | | | |
爱新觉罗载湉 | | | |
爱新觉罗溥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