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国内银行破产渐行渐近!

[复制链接]
查看: 3536|回复: 0

5834

主题

6714

帖子

22万

积分

管理员

网站创始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9167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3:3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德国央行公布了其黄金储备的库存量。这么做是为了平息人们对其存放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尤其是纽约联储黄金储备的担忧。


该央行表示,其黄金储量为3384吨,以今天的价格计算价值1070亿欧元。德国央行在2012年欧债危机爆发之后一直试图将自己的黄金储备转移回德国,而这是它的最新举措,却也导致了公众对德国黄金储备安全问题的担忧和质疑。


德国的黄金储备量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不过德国最近几年一直在努力从美联储那儿取回自己的黄金储备。这就造成了人们对美国黄金储备更广泛的担忧。


在冷战期间,为防来自东德和苏联的核战争或入侵,西德央行乐于将自己的黄金存在美国。而现在,公众对美联储的黄金储备以及美国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感到担忧。


因此,以防出现另一场美国、欧元区或全球的金融危机又或是一场很可能出现的全球货币危机,人们渴望知道德国黄金储备的明确数量及法定所有权(可能的黄金拆借,掉期等),并希望让黄金储备就存放在德国国内。


德意志银行的60亿欧元亏损预警震惊全球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德意志银行发布公告称,预计第三季度该行税后将出现62亿欧元(约合70亿美元)的亏损。这是近十年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亏损。


德意志银行股份公司是德国最大的银行和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总部设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995年底,拥有德意志银行股本的股东为28.6万,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德意志银行集团总人数74000人,为约800万名顾客提供服务,包括世界各国的个人、企业、政府机构、银行和公共机关等。德意志银行拥有资产超过9960亿马克,约为人民币42000多亿元。


该行公告称,由商誉减值和无形资产减值带来的损失将达约58亿欧元,其主要原因是对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导致其投行部门的估值下降。


德银巨亏的公告出炉后,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关注,外界纷纷猜测其会否成为“第二个雷曼”。7年前,雷曼宣布三季度财报巨亏39亿美元,五天后申请破产保护,一代华尔街巨擘轰然倒地,并由此导致金融危机升级。目前,标准普尔对德银的评级为BBB+,距离“垃圾”级只有三个缺口,甚至低于雷曼崩溃前的评级。


许多担忧德国黄金储备的声音也在担忧德国仍然没有变革,且失控脆弱的银行体系。


和其他银行一样,德意志银行也陷入了伦敦银行同业拆息丑闻的漩涡之中,并且它还因涉嫌操纵贵金属价格而在瑞士面临另一项调查。


作为沃伦•巴菲特所称的“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衍生产品的最大持有者,人们不禁要问,德意志银行陷入麻烦了吗?


为何单季巨亏就被称为雷曼第二呢?要知道,雷曼当时在宣布巨亏前,情形恰与德银类似,评级被下调且陷入麻烦。而德银今年以来已经陷入一系列麻烦,关于德意志银行是否会成为“第二个雷曼”的争论也不断涌现。


这场危机对中国银行业有何影响呢?


德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世界最大银行之一,德银宣布三季度出现62亿欧元的巨亏,这很容易联想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是雷曼宣布三季度季报亏损39亿美元,导致华尔街巨大危机,从而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重大金融危机,至今还未能复原。


然而2008年次贷危机过后,各个国家并没有深刻反思危机的根源,而仅仅是采取央行注资等手段度过流动性危机,而对于危机的根源:资本的贪婪、无节制的杠杆、虚拟经济远超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落后的监管等,并没有进行及时的反思、反省和改进。正是因为这样,一场泡沫过后,又将出现新的危机。


最新的一次危机是中国的股灾,中国这场股灾就是无限制加杠杆投机的结果,这几乎是和次贷危机的原因一模一样,次贷危机的根源是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穷人无限制加杠杆,从而投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等又加杠杆,不管说得多美好,让穷人居者有其屋,产品多么AAA级,但丧失了实体的现金流来源,一切都是耍流氓,最终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


次贷危机后,不但全世界的银行没有反省,中国也没有吸取教训,一是股灾,二是房地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明知道不可避免会重蹈日本覆辙,但是毅然决然奔赴深渊,泡沫是一定会破的,不要有任何幻想。


中国的银行业杠杆已经史无前例的高,表内杠杆已经很高,而且还通过信托通道、券商通道、基金资管通道,将银行业的几十万亿表内资产转移到了表外,实际上中国银行业的杠杆已经到了顶点,根本不堪重负。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打折扣,而这是抵抗危机的最终防火线。


这是一个投机的年代,十五年前进入银行业,当时极其注重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应当说这才是信贷的真谛,但是当前的银行业看重的是第二还款来源,也就是抵押物的价值,但是抵押物的价值在当前泡沫无比大的情况下,银行业的资产已经岌岌可危。只有现金流的折现才是真正的还款来源,其它的都然并卵。


中国银行业过百万亿的总资产,尤其是表外的几十万亿资产,超过50%都和现在房地产有关,可以说房地产已经将银行严重绑架,而随着房地产这个巨大泡沫的逐渐凋零,银行业必然步入漫漫熊途。


今年已经置换了1万多亿的地方政府债,还有三万多亿要置换,总共额度可能会超过五万亿,如果不进行置换,这五万亿到期地方政府债务就是不良资产,因为到期无法偿还本金,仅这一点,就可以将中国银行业的资本金大部分击垮,足以爆发一次中国的金融危机,并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当然最后处理起来,还有抵押物,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处理过程,从会计原则来看,则需要立刻计提坏账。现在通过置换,虽然表面掩盖了危机,但实际上银行业已经丧失了扩张能力,成了僵尸银行。


度过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接下来还要度过房地产泡沫凋零带来的危机,而这一点将更可怕,因为银行业的百万亿资产,表外超三十万亿的资产,一半以上直接或间接和房地产有关(普通的商业贷款,如果抵押物是房地产,也算和房地产有关,因为抵押物的价值决定了商业贷款的质量,而非现金流,这就是当前银行业的荒唐之处)。房地产泡沫一破,中国银行业整体破产,或者实质性破产,正如十年前的中国银行业一样。


十五年前进入中国的银行工作,当时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后,还有混业经营的极度混乱、局部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当时的银行无比痛苦,整体进入实质性的破产,后来采取了不良资产剥离、注资、上市等一系列的手段,银行业才走出泥潭。只有经历过那段时间无比痛苦和艰难的改革,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银行的本质。现在看来,又将历史重演。


现在如果继续进行量化宽松,会导致通缩,会导致银行坏账继续上升,而不是通胀,不明白这一点,将会越陷越深。


这次结束QE和加息,一定会有大机构、大企业破产,倒霉的银行会成为最后的买单者,每次危机,最终总有大量的银行破产,这次也不会例外。


中国银行业赚钱的能力,是没有充分计提坏账的情况下,是通过将不良展期所体现出来的虚假繁荣,不明白这一点,将会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银行业已经过了黄金繁荣期,已经步入了下一个危机期,而离上一个危机期已经十多年了。


现在继续的货币刺激和加杠杆,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为危机买单!


还记得银行破产法吗?很快有银行破产!


有媒体总结梳理了一下城商行20年来的发展情况,发现城商行总资产在20年里增长40倍,整体利润增长超过40倍。


不过在近几年中,城商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高的风险,不仅一些城商行的盈利出现大幅下滑,不良贷款率也逐年上升。


毫无疑问,城商行由于其先天缺陷,一直是国内银行风险最大的一环。随着城商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其不良贷款率哪怕提升很微量,都将带来天量的不良资产。


可以说,当前的城商行面临着盈利率、不良贷款率、超额授信三重危机。处理不好,可能没过多久我们就将见到城商行破产。


首先先说盈利率的问题。城商行在发展初期盈利率是很不错的,这与城商行原先规模小,增长空间大自然是先天优势。


但城商行的发展速度近些年无疑有些过快了,因为社会、经济和政府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追求银行机构规模的倾向。


不仅股东,就连监管部门也存在“规模大、风险就小”的认识倾向,民间资本更是认为“规模较大才有干头”。


然而虽然规模变大,回转空间变多,但实际上由于业务类型相对各大商业银行仍显单一,其风险丝毫未变。


况且对于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盈利率,大部分城商行常常为了几单生意或几个意向而外地设点,在初期可能会有一定盈利的提升,但网点过多同时后期业务开展困难,将造成成本陡升的情况。


其次是不良贷款的问题。现在城商行面临着三个压力,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压力,一个是实体经济整体不景气,还有一个是股市大跌后虚拟资产大幅缩水。


很多城商行今年恐怕是很难上交一份好的财务数据了,而还有一些甚至已经感觉到了焦头烂额。


因为大部分城商行还是局限在本地企业发展的,很多地区的企业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但由于政策原因导致产业被迫阵痛转型时,大量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其不良贷款率也可能会出现飞速上升。


换句话说,城商行已经和地方经济的好坏绑在了一起,地方政府的债务与地方经济的下滑都将作用在城商行上,转化为城商行的风险。


再次是超额授信的麻烦。由于与政府关系密切,甚至政府参股其中,城商行的业务常常由地方政府指派的代理人向政府提供项目贷款,或向“关系人”、“关系企业”提供带有很大“寻租”色彩的关联贷款。


据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城商行大都向当地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提供了超量的授信额度,这些授信往往被掩藏在形形色色的项目贷款中,这就为城商行将来危机全面爆发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过去我们提国内银行破产,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政府会兜底。但是如今已经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央行不会再无条件为烂尾的城商行注资。


所以,在高速发展的城商行、愈发萎靡的房地产、快速崛起的互联网金融三重作用下,以及银行自身的三重压力下,城商行的风险自然越来越大。


某些城商行当前为短期理财开出的收益率持续攀升,这正是危机全面爆发的伏笔,或许最快明年后年,我们就将看到首家倒闭的城商行了。


服务华人社会,打造交流平台,架设中巴新友谊金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图文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CopyRight 2016 巴新中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1023911号-1  技术支持:金纯.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